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多重整合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政策逻辑、建构(8)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核 宏观的层面上,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探索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发展途径, 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社会认

3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内核

宏观的层面上,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是探索与个体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发展途径, 通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社会认同和社会凝聚机制, 建设健康社会、幸福社会(王俊秀, 2019)。这一过程是从满足个体需要出发, 最终实现社会需要的满足, 从追求个体幸福出发最终实现幸福社会, 从个体发展出发最终实现社会发展, 这一从个体到社会的路径应该以社会心理学为核心, 通过社会心理学来整合心理学学科体系。虽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是“社会心理”的服务体系, 但在其中社会心理学无疑居于最核心地位, 是整合心理学科与社会治理实践的重要“内核”。社会心理学的内核作用是由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有研究者(Boyack, Klavans, & Borner, 2005)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心理学处于科学体系的枢纽位置(hub science) (Cacioppo, 2007)。之后, 有心理学家对1970到2009年40年间美国心理协会17个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学术期刊进行多维尺度分析, 结果发现社会心理学处在心理学两个维度的中心(heart of psychological knowledge),这两个维度分别是基础和应用, 以及特定人群和一般人群(Yang & Chiu, 2009)。社会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知识体系中起着整合、包容的作用, 既重视理论抽象与普适性, 同时又离不开具体现象与特殊性(俞国良, 谢天, 2015)。社会心理学也是社会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桥梁, 有学者主张回到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把社会学的研究取向带入社会心理学(罗哈尔, 米尔凯, 卢卡斯, 2014)。这一主张对于丰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扩展社会心理学的学科边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发挥心理学社会治理作用的必然途径。

与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psych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强调个体与情境不同,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sociological social psychology )强调社会力量对个体生活的影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通过三个视角来看社会力量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第一个视角是符号互动论, 第二个视角是社会结构和个性, 第三个视角是群体过程。符号互动论的观点认为在社会建构中个体是主动参与者, 人们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创造意义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不断创造社会。社会结构和个性强调较大社会结构如何影响个体的过程, 地位、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等是社会结构的组成部分。群体过程视角关注群体环境下社会进程如何运行, 关注的核心内容包括权力、地位、公平和合法性等。社会心理学要真正成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中的内核就一定要进行学科自身的完善, 也就是要进行多重整合, 也包括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整合。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无论从分析层次还是关注的问题上都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在分析层次上,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还没有达到社会治理的宏观层面。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个体在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强调人际互动的意义, 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 强调群体过程, 更利于理解社会治理的机制和过程, 从个体能动性、人际互动、群体过程的综合研究直接关系到从个体到社会的社会建构过程, 更容易理解从个体需要满足到社会需要满足, 从个体幸福到社会幸福, 从个体发展到社会发展的过程。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环节, 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 也是社会发展的过程。而发展是社会科学的核心研究议题, 许多学科都很重视这一议题, 关于发展的分支学科有发展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发展理论等, 但心理学中却很少关于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讨论(王俊秀, 2016)。社会发展与社会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可以看到, 个体不仅受社会发展的影响, 个体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发展心理学重要奠基者皮亚杰和维果茨基都认为心理学也要面对现代性问题, 人的发展问题, 不能仅从个体角度去思考和研究, 要关注从“原始”精神生活到“文明”精神生活, 从前理性和集体思维到个体与科学思维(王俊秀, 2016)。社会学家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探讨了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 认为资本主义起源的先决条件是新兴企业家和新型工人的“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 在韦伯这种关于观念和意识对社会和历史演进作用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后来的两种发展研究路径, 分别是文化和心理的路径, 英克尔斯(Alex Inkeles)的“人的现代化”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求”理论和哈根(Everett Hagen)的“创新性人格”理论都是这一心理路径的产物(王俊秀, 2016)。英克尔斯认为“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的性格中去时, 现代的态度、舆论、行为就会变成一种巨大的内在推动力” (英克尔斯, 史密斯, 1992)。麦克莱兰认为人类的需要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 在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条件下, 人的最基本的需要是成就需要、亲和需要和权力需要, 其中成就需要的高低不仅对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社会来说, 经济发展总是起源于成就动机的前期扩散(McClelland, 1967)。经济学家哈根认为创新人格是经济增长、企业精神扩散和资本形成的先决条件(什托姆普卡, 2011)。作为社会治理实践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就是在引导和建构这样的影响社会发展的心理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构需要在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新的学科思想——社会发展心理学(psychology of social development)的思想和学科体系建构, 来实现多重整合学科体系和社会治理实践的使命。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0/0724/436.html



上一篇:嵌入社会性的社会质量理论:创生背景、理论溯
下一篇:社会工作教育课程的设计如何紧扣社会发展从而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版面费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