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作为民族理论中国话语的多元一体主义兼谈马克(4)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走进马克思主义”,挖掘经典理论的时代价值。所谓“走进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读,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纳入到西

2.“走进马克思主义”,挖掘经典理论的时代价值。所谓“走进马克思主义”,不仅指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读,更需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纳入到西方民族理论的整体视野中,加强理论对比研究,进而挖掘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在价值和理念优势,以提升中国民族理论的全球学术对话能力。

由于“族群范式”代替“经典范式”的提出学界争论较大,很多学者从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成果予以回应和批判,也有学者由“理论”间的争论研究转向“主义”间的比较研究,从更高的层面挖掘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时代价值和理念优势。如这一阶段学界加强了对当代西方民族理论(理念)渊源的研究、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比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辩证研究等。多元一体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学术研究转向影响下提出来的(4)参见王希恩研究员系列论文:《多元文化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两点比较》,《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一体主义的思考》,《世界民族》2013年第5期;《再倡“多元一体主义”》,《学术界》2018年第8期。,代表中国的多元一体主义与代表西方的多元文化主义,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凸显二者的根本差异所在。

多元文化主义是当代西方社会民族理论中的重要理论,对社会政策也有重要影响。相比西方处理民族问题上种族主义、同化主义、自由主义等民族理念[17],多元文化主义显然是进步的。多元文化主义积极倡导对文化多样性的肯定、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保障,以消除弱势群体长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促进更广泛的民主。这一理念的提出对缓和西方紧张的族际关系以及挑战文化霸权等具有积极意义,学界同时也注意到了多元文化主义理念的局限性和发展困境,因为多元文化主义有助长“种族差别”和“文化隔阂”的“文化相对主义”的内核[18]。由于缺乏文化发展观,可能造成群体与群体之间的隔离和排斥,甚至可能会滋生和助长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影响国家统一性。总之,多元文化主义在协调“多元”和“统一”时还难以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正因为如此,虽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美、欧洲等国家开始实行系列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这项政策总体上被认为并不成功。不管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多元文化主义都面临着众多争议和巨大挑战。因此,多元文化主义被视为只是一种“批判武器”,却难以成为一种“引领社会的旗帜”[18]。相比之下,中国所提倡的多元一体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则具有更多的优势。

首先,多元一体主义蕴含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民族文化反映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在对待不同民族文化态度上,马克思主义不仅强调平等性,还强调互动性和发展性,倡导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交往,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整体文明的提升。显然,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完全不同于“文化没有优劣之分”的多元文化主义。深受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影响的多元一体主义,注重提倡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实现共同进步。这深切地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系列政策中: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倡导“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包容性观念,另一方面也特别强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团结观、发展观、进步观、和谐观的民族工作主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发展目标。

其次,多元一体主义蕴含马克思主义辩证统一观。与多元文化主义无法协调“多元”与“一体”完全不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多元一体主义蕴含着对“多元”和“一体”的辩证统一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体离不开多元,多元也离不开一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多元是元素和动力。中国共产党以“平等”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促进了“多元”的发展,也强化了国内各民族相互信任、相互扶持、共同发展的理念,进而使得各民族在维护祖国的安全统一和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发展方面更加自觉,突出体现了“多元”与“一体”的共存性和互动性。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八个坚持”。这八个坚持实际上始终围绕着统一“多元”与“一体”而展开。其中“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平等观;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以及“坚持依法治国”都是围绕“一体”而展开。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407/1357.html



上一篇: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商务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人社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研究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版面费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