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作为民族理论中国话语的多元一体主义兼谈马克(5)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语 虽然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时间不久,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但是,这个提法在推动中国民族理论发展中意义重大。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不仅在

结语

虽然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时间不久,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但是,这个提法在推动中国民族理论发展中意义重大。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国民族理论的话语表述危机,在内容上包容性地体现了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关系的哲学智慧以及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领域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对西方现有多元文化主义理论的借鉴甚至是超越,从学术话语上也实现了与西方民族理论的自信对话。

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是推进中国民族理论经典范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和开拓,这种范式推进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学界不断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民族理论话语体系深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自觉建构中国民族理论到自信倡导多元一体主义,体现了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进程中从“中国”到“世界”的视域变化,从建构单一系谱性的“理论”到提倡内涵丰富的“主义”的内容变化,从相对封闭性的思维到相对开放性的思维,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可以说,多元一体主义的提出,不仅是中国民族理论学术发展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逐渐提高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在解决民族问题方面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重要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元一体主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1]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47.

[2] 罗纳德·H·奇尔科特.比较政治学理论——新范式的探索[M].高铦,潘世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76.

[3] 王建民,张海洋,胡鸿保 .中国民族学史:下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

[4] 周传斌.概念与范式——中国民族理论一百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5] 林耀华.原始社会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4:32.

[6] 刘建文.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新的民族理论的指导——关于民族理论学科发展的一些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6).

[7] 金炳镐.论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及性质[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5).

[8] 周明甫.“民族问题”何谓?何在?何治?——民族研究范式概议[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9] 赵旭东.作为文化的民族问题的虚与实——复杂社会中的知识形态、范式转换与隐喻追溯[J].探索与争鸣,2015(9).

[10] 马戎.民族研究的创新需要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J].西北民族研究,2008(1).

[11] 关凯.理论范式的政治逻辑——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民族问题[J].理论视野,2011(3).

[12] 马戎.理解民族关系的新思路——少数族群问题的“去政治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3] 胡鞍钢,胡联合.第二代民族政策:促进民族交融一体和繁荣一体[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14] 王希恩.再倡“多元一体主义”[J].学术界,2018(8).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9.

[16] 贾文山,江灏锋,赵立敏.跨文明交流、对话式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7(5).

[17] 周少青.几种民族理念的分析与比较[J].学术界,2015(1).

[18] 王希恩.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一体主义[J].世界民族,2013(5).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1/0407/1357.html



上一篇:电子商务背景下国际商务贸易合作发展研究
下一篇:互联网背景下人社系统信息化的发展研究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版面费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