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论人性基本需求与社会发展(9)

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一大问题就是公民权利缺失与社会排斥。公民权利缺失导致许多社会冲突与矛盾,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

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一大问题就是公民权利缺失与社会排斥。公民权利缺失导致许多社会冲突与矛盾,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没有得到有效保障,在执法办案、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资之间、官民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紧张与矛盾。目前,以发泄不满、怀疑一切政策举措、凡事皆不值得信任为主要特征的“无直接利益冲突”在不断增加。社会排斥造成部分社会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医疗权、社会保障权、就业权、公共权等相对贫困、缺失,长期不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进入主流社会,与主流社会处于断裂的状态。政策排斥是社会排斥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排斥会因为其表面的“合法性”而容易被人们认为是“理所应当”。公共政策的一些“排斥”,不仅有害于社会权力的公共性本质,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发展风险。如从农村中转移到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二元体制割裂依然享受不到与城镇人口同等的公民待遇,并不得不忍受一系列的歧视政策。当前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落实公民权利,要让每一个公民有充分的自由和权利,去追求幸福的希望和实现这种希望的机会。政府不断向市场与社会放权,市场与社会能够承担的事情让市场及社会去做,充分激活市场与社会创造力。社会政策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团结、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制度安排。应该从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着手,让更多的人进入主流社会,保障全体公民能够过着有基本尊严的生活。

四、人的精神性:知识与思想

知识源于人的好奇天性与求知本性,亚里士多德在两千多年前就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1页。,“古今往来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之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作成说明。一个有所迷惑与惊异的人,每自愧愚蠢(凡爱好神话的人也是爱好智慧的人);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想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的目的。”[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5页。求知是人的精神性的一种欲求,人们追根问底、知其所然的好奇心,对眼前的一些现象,如日月星辰、雷电雨雹、四季轮替等,感到诧异,然后一点点地探求,提出关于宇宙起源和万物本源的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出于本性的求知是为知而知、为智慧而求智慧,不服从任何物质利益和外在目的,求知不只是某个人的欲望,爱好知识、寻求真理乃是人所共有的本性。

人的这种好奇与求知天性与本能,从幼儿的表现中就可得到很好的发现。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人们说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幼儿从一出生就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从2岁开始积极向周围世界学习,3岁时即能认知因果关系。儿童的好奇心很强,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会不停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等很多很多问题,充满了对世界的惊奇与疑惑。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儿童的这种追问、探索会表现得全力以赴,忘乎所以,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心理学研究表明,提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猎物、获取新的知识。达尔文小时候就对昆虫很好奇,有一次看见三只甲虫,他只有两只手(一只手捉一只),于是就用嘴含一只。对事物强烈的求知欲,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是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正像柏拉图所说,“知识是每个人灵魂里都有的一种能力,而每个人用以学习的器官就像眼睛。整个身体不改变方向,(指在洞穴里面对着洞穴墙壁上的阴影)眼睛无法离开黑暗转向光明的。同样,作为整体的灵魂必须转离变化世界,直至它的‘眼睛’得以正面观看实在,观看所有实在中最明亮者,即我们所说的善者”[注]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7页。。

知识源于人们的经验与思考。洛克认为,任何知识都来源于感觉经验,都是人的感官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观察和试验是获得知识最可靠的途径。同时,知识也是一系列符合逻辑的概念、公式、规律等,是理性沉思的结果。它是经过理性判断、推理、内省等理性认识而得来的,知识的主体与理性相关联。知识源于探究,探究源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经验,儿童一生下来就与环境互动,具有天生的好奇性与探究的人性需求,儿童有着强烈的求知的本能。教育正是充分满足人的这种好奇与探求本能的活动,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满足儿童、满足人性探求心或者求知欲。教育不能偏离了人类的探求本能和求知欲,如果人类没有这种探求的本能,任何发展也无济于事。柏拉图曾将人的本性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用来学习的,其他两个部分是用来发怒与关于饮食和爱的欲望[注]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6、367页。。柏拉图用洞穴来隐喻没有受过教育的情形。他说,“让我们把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比作下述情形。让我们想象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像那些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的人,他们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他们只能处于无知与缺乏理性的境地。而受过教育的人是那些上升到洞穴之外,看到了知识与理念的太阳。”“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的”[注]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72-276页。。这些人正是灵魂上升到洞穴之外受过教育的人。


文章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网址: http://www.jjyshfzyj.cn/qikandaodu/2020/0724/441.html



上一篇:社会发展视角下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专业的互动
下一篇:食品安全问题与食品质量管理方式之探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投稿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编辑部|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版面费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论文发表 |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